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

與家人共進餐的魔力

與家人共進餐的魔力
作者:曾多聞
2016-04 親子天下
和全家人一起吃晚餐,是促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最簡單而有效的作法。兒童心理學家麗莎達穆爾(Lisa Damour)在《紐約時報》撰文指出,家長就算真的忙到沒時間為家人孩子做任何事,至少也應該固定排出時間來,全家共進晚餐。
達穆爾本人有3個女兒,包括一對是雙胞胎。她和丈夫力行與孩子共進晚餐的原則。當他們一起在餐桌前坐下,家人有時會溫馨互動,有時會吵架。就算什麼都沒發生,晚餐也是達穆爾瞭解孩子學校生活、或督促孩子練習餐桌禮儀的機會。就算匆忙,他們也堅持一起坐下來吃晚餐。她說:「就算是簡短的晚餐,也有助提升孩子的學習成就、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、降低他們濫用藥物的風險。」
很多忙碌的家長懷疑,坐下來吃一頓不到30分鐘的晚餐,真能有這些效果。但達穆爾指出,孩子跟一對婚姻美滿、經濟穩定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好處,就是從共進晚餐這些小處體現出來的。她更從臨床經驗觀察到,家人固定共進晚餐,有助父母權威的建立。
1970年的經典研究中,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(Diana Baumrind)指出教養的兩大要素:規矩與溫情。權威型父母應該同時具備這兩者。長期研究指出,在權威型父母養育下成長的青少年,學業表現更優秀,課外活動更活躍,偏差行為更少。相較之下,專制型父母(規矩多、溫情少)、寬容型父母(規矩少、溫情多)、忽視型父母(規矩少、溫情少)養育的孩子,各方面表現都較差。
共進晚餐 規矩和溫情並存
這跟共進晚餐有何關係?達穆爾說:「規定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在餐桌前坐好準備吃晚餐,這是規矩。父母承諾在固定的時間坐下來和孩子共進晚餐,這是溫情。」讓青少年每天在固定時間坐下來吃晚餐可不容易,就算只吃幾口,也應該堅持。餐後讓孩子收拾餐桌,這也是規矩。在餐桌上問問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,這是溫情。就算你家的青少年對爸爸媽媽愛理不理,也不妨礙你關心他們。
同時,承諾每天坐下來和家人共進晚餐,表現出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重視。達穆爾強調,就算你家的青少年表面上對此擺出一副不屑的態度,但在他的內心深處,爸爸媽媽每天和自己一起吃晚餐的這個事實,讓他覺得被關心、有安全感,下意識也會看重自己、尊敬父母。
就算晚餐吃得很匆忙,甚至兄弟姊妹在餐桌上吵架了,也不要擔心。如何處理手足紛爭是另一回事,但只要能讓全家坐下來一起吃晚飯,你就贏了一半。把焦點要持之以恆,固定一起吃早餐跟固定一起吃晚餐一樣有益。
當然,這並不是說全家一起吃晚餐了,就能保證孩子成績突飛猛進。但固定和孩子用餐,就是告訴孩子你關心他們。這是最重要的。
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0807-%E8%88%87%E5%AE%B6%E4%BA%BA%E5%85%B1%E9%80%B2%E9%A4%90%E7%9A%84%E9%AD%94%E5%8A%9B/?page=2

2016/5/20/03:0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